我国科学家领衔的一项重要成果突破世界纪录——基于高硬度的单晶碳化硅薄膜,研制出的光声量子存储器,以4035秒的信息存储时长刷新世界纪录。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为什么要在薄膜上“存储光”?“光的存储一直是世界难题。”该研究第一作者、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刘玉龙说,一直运动的光子停不下来,想要捕捉都很困难,想要存储则难度更大。而声音信号慢得多,更易存储,因此科学家决心寻找一种介质,让光子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于是就找到了声音的存储介质——薄膜。
“光子好比一个个小球,它们动起来撞击到薄膜上,光的波幅、频率等信息就转化为声音信号。我们把声音信号存在薄膜上,就实现了光的存储。”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铁夫说。
为了“留住光”,各国科学家曾尝试过用金属铝、氮化硅等不同材料薄膜来做存储介质,但受限于材料内部损耗等原因,薄膜振动时长很短,意味着信息能够被存储的时长也很短,一般不超过1秒。
这一次,我国科学家创造性地将内部结构更加规整的晶体薄膜——单晶碳化硅薄膜,应用到光的存储中来,它的频率稳定性更好、内部损耗更少,存储信息时长更长。
尝试过金刚石、氮化镓等晶体薄膜之后,研究团队最终选中了单晶碳化硅薄膜,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材料的优越性,并实现了4035秒的信息存储。
值得一提的是,经实验,这种薄膜的优异性能在极低温条件下也能实现,为这一器件在超导、拓扑、半导体量子点等需极低温条件的量子计算机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目前全球所有量子芯片只有计算能力,没有长时间信息存储能力。信息无法存入‘硬盘’,人们就无法在需要使用信息时便捷地调用。”李铁夫说,因此量子信息的长时间存储意义重大。
未来,研究团队还将进一步提升器件的存储时长、信息密度、与其他量子器件的兼容性,为量子计算等提供高性能物理平台,为量子信息网络构建提供坚实支撑。
来源|新华社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守护一泓清水,润泽千家万户
- 神奇四物汤:揭秘古老中药如何逆转脂肪肝,阻断致命
- 杭州日报:一位体育老师的一周观察——课间15分钟实施后有哪些
- 专项治理!龙文发布通告!
- 漳州市公安局原二级高级警长吴勇,被查!
- 中国男性平均寿命仅699岁?这么离谱的谣言咋来的?
- 高晓力,升副部
- 省医便民到身边③|打造适老化就诊环境,让老年人就医全程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