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领域都在做这三件事

翻翻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领域都在做这三件事

知行看点 2025-02-27 热点资讯 12 次浏览 0个评论

化债,是当下各地财政工作的重点。

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截至2025年2月20日,有420份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化债进度。

例如,广西柳州,“2024年累计化解到期债务本息超过1000亿元”,减少利息支出16亿元;甘肃平凉,2024年偿还政府法定债务本息20.8亿元,化解平台类企业债务45.6亿元,清偿企业欠款1.5亿元,清收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不良资产9.6亿元。

最新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说是一份份“化债成绩单”。对于2025年的财政重点,政府工作报告中呈现出了怎样的图景?

截至2月20日,有420份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化债进度。视觉中国/图

清零隐性债务

化解隐性债务,可以说是当下最重要的事。

隐性债务,也就是看不清的债务,指地方政府在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直接或者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以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举债主体通常是地方城投公司。与政府债务一样,地方政府需承担隐性债务的还款责任。

2018年左右,财政部上线了隐性债务监测系统。此后,各地隐性债务规模,财政部都掌握着详细数据。

北方某省一家城投平台高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债务系统认定隐性债务规模后,便无法增加,只能一步步减少。此外,隐性债务还本付息均由财政资金承担。

2024年,中央层面首度明确,要求各地在2028年底前清零隐性债务。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23年末,全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

内蒙古政府工作报告披露,8个旗县隐性债务清零;新疆吉木萨尔县政府工作报告写道,“妥善化解各类债务16.1亿元,提前四年在全州率先完成隐性债务清零工作,政府债务率由年初的202.24%下降至155.5%。”

据南方周末记者统计,截至2025年2月20日,超过40个区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当地已清零隐性债务。此外,吉林松原市、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级市,也宣告全市清零了隐性债务。

此轮用于清零隐性债务的资金,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债券。

2024年11月,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6万亿元均为专项债,2024年至2026年,每年2万亿元。

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2024年的2万亿元化债资金,已悉数发行完毕,仅上海、广东两地未发行(因为没有隐性债务)。其余29个省份里,江苏获得资金最多,为2511亿元;北京最少,仅为47亿元。

江西宜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争取置换债券等化债资金262.7亿元。”甘肃武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争取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债券33.18亿元,化解政府隐性债务41.7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目前,各地正在发行第二轮2万亿元专项债。2月14日,江苏省财政厅发布公告称,将发行1000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此外,部分省份提出2025年全面清零隐性债务。例如吉林省2025年预算报告中表示,将争取实现隐债全面清零。

压降融资平台

2024年3月,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建立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分类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持续压减融资平台数量。

可以理解为,推动融资平台转型和化解隐性债务同样重要。

融资平台转型,也就是城投公司的改革。要求城投公司退出政府融资平台名单,使其不再承担政府融资功能,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此前十余年,许多城投企业被视为“政府性公司”,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城市建设融资,成为了隐性债务的主要藏匿之所。

南方周末记者统计,截至2月20日,三十余个区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退出政府融资平台事宜。

例如,甘肃省融资平台压降94户、下降35.9%。河南省有118家企业退出了融资平台。

过去一段时间,多家城投公司宣布退出融资平台,但条件之一是先清零隐性债务。

2024年12月26日,河南宛北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隐性债务已经偿还完毕,并已征得100%金融债权人的同意退出融资平台,符合河南省退出融资平台的必要条件。现转型为市场化运行主体,不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

一位长期在融资租赁机构任职的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金融债权人主要指商业银行,它们容易涉及城投平台隐性债务,若是银行提供了涉隐债等线索,就会给城投公司退出融资平台带来影响。

2025年2月,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撰文表示,将全力落实2025年财政工作任务,其中就包括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转型。

推行零基预算

化债的同时,各地也在进行财税体制改革,其核心议题是零基预算。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就要求“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在31个省级行政区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有24份报告提及了零基预算。

比如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表示,2025年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完善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预算分配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零基预算,顾名思义,就是从“零”开始的预算编制方法。以前在编制政府预算时,通常会将上一年度的预算数作为“基数”,再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预算。

实施零基预算后,打破了原有的基数,一切以零为基点,根据实际需要,重新对项目进行测算,并结合轻重缓急、财力状况等统筹核定预算支出。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中国引入了零基预算制度,但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并未全面实施。目前实施零基预算改革后,能缓解地方财政困境,也提高了地方财政资金的灵活性。

内蒙古财政厅披露,2025年起,内蒙古自治区本级预算部门、单位和部分盟市、旗县(市、区)作为第一批试点,在编制预算时将实施零基预算改革。

2024年11月,内蒙古财政厅预算处处长刘志伟介绍,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影响,通过制度性安排,取消支出基数,根据支出标准合理测算资金需求,可以大力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低效无效支出。

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

责编 张玥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自知行看点,本文标题:《翻翻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领域都在做这三件事》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