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员 秦黛新
近日,有关“带着DeepSeek看病”的话题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有人分享了自己用AI问诊的经历,称不仅AI给出的答案和医生给出的建议是一样的,甚至医院的检查报告还没出结果,AI就已经帮忙分析好了。
人工智能的兴起正在引发医疗行业的变革,各地多家医院引入DeepSeek,通过本地化部署将其应用于临床、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多个场景。然而,AI真的能完全代替医生看病吗?这恐怕得打个问号。
湖南省医保局日前印发通知,其中明确规定:“严禁接收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一些医生也表示,AI的诊断结果只能作为诊断的参考,在处理复杂病例、结合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诊断等方面仍有局限性,最终的诊断还是要依靠医生。就现有情况看,AI看病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很“准”,但仍然需要医生更为专业的判断,AI诊断技术也更加适合专业医护人员辅助诊疗使用。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缺乏专业医疗知识的普通大众来说,在使用AI问诊时,警惕“AI幻觉”带来的虚假编造也是其中的关键。
很多时候,当我们问AI一个问题时,可能会发现,AI给出了一个详细、具体、很有逻辑的答案,而当我们就其中的内容做进一步核实时,却发现这些信息存在虚构和编造,这就是AI幻觉。AI幻觉在各大模型中都难以避免,如果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存在偏差、不全面,AI就容易“学偏”,生成不准确的结果。同时,AI模型大多基于概率生成,缺乏对个案的真实感知和对事实的深度理解,这种“概率游戏”使得AI在生成内容时,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甚至编造看似合理实则荒谬的信息。
AI幻觉现象已被不少网友发现,有人发帖表示,在用AI进行文献分析时,答案里会出现一些查无此文的文献;有人发现,AI会把一本书的作者安到另一个人的身上;还有人发现,AI给出的答案存在上下文不符、逻辑不一致的现象。这提醒我们,AI生成的内容并不是完全可靠的,要理性看待和使用,谨防虚假和编造内容的出现,尤其是在医疗等严肃领域,更不可完全信奉AI,以免对自身的健康造成危害。
警惕AI幻觉并不是说我们就要因噎废食,而是要及时从技术层面加以改进,在伦理和规范层面未雨绸缪。AI的发展需要在进步中不断反思,更要在反思中持续前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AI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帮手,而非隐患之源。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2024年天津市租赁贸易进出口1458亿元规模居全国首位今日头
- 奉化校园你点我检守护舌尖安全
- 漳州高新区春风行动靖圆专场招聘会:家门口的就业盛宴!今
- 飙到22℃后马上大转折:济南本周雨雨雨,大风降温也连着来今
- 汪峰与女友森林北合开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网络直播、旅游开发
- 迎合需求德国莱茵金属公司旗下工厂民转军
- 聚焦一线宝鸡市一平台三措施工作模式有效解决电动自行车安全
- 扬我军威!一下解决两国,055舰队实弹演练,五眼联盟集体破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