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被称作“未来之光”,它不仅能像传统硅电池一样发电,还能做成薄如纸张、可弯曲的形态,甚至能贴在衣服或窗户上使用。然而,器件不稳定性成为限制其产业化发展的首要挑战。
3月7日,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侯宇教授、杨双教授等人在《科学》发表最新研究,揭示了新型光伏不稳定性的关键机制——光机械诱导分解效应,提出石墨烯-聚合物机械增强钙钛矿材料的新方法,制备出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
经过严格测试,团队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创下新纪录:在模拟日常使用的强光高温环境下,持续工作3670小时(约153天)后,仍能保持97%的发电效率。这是目前同类电池中最长的稳定工作时间,意味着实际应用成为可能。
目前,该技术已开始与企业合作试验,一旦量产,建筑外墙发电玻璃、可折叠户外充电毯甚至给手机充电的太阳膜都可能成为现实。
张婷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来源: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30秒|男子被诈骗8万元不听劝重庆民警追款30公里挽回损失今
- 特别关注|瑞美替罗(Resmetirom)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临
-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石家庄信工学院开展寒假云支教
- 【至善德育】奋进工业柳州,逐梦辉煌未来——柳州市第六中学组
- 漳州东山出台沙滩保护管理办法
- 附举报方式芗城区委巡察组进驻石亭街道及44个村(社区)开展
- 春风渐暖迎春花开
- 春菜抢鲜上市,菜市场满是春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