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丨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进展:从机制到临床管理的革新

​JOH丨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进展:从机制到临床管理的革新

知行看点 2025-03-08 热点资讯 100 次浏览 0个评论
​JOH丨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进展:从机制到临床管理的革新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

​JOH丨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进展:从机制到临床管理的革新

​JOH丨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进展:从机制到临床管理的革新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异质性较强的慢性肝病,以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损伤为特征。尽管标准治疗方案(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已沿用数十年,但其发病机制复杂、诊断挑战大、长期管理副作用多等问题仍未完全解决。近日,JOH杂志发表的一篇综述《Update in clinical science: Autoimmune hepatitis》系统梳理了自2020年以来AIH领域的最新进展,内容涵盖了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优化、治疗策略及未来方向,为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了重要参考。现将该篇综述的核心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JOH丨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进展:从机制到临床管理的革新


​JOH丨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进展:从机制到临床管理的革新

文章发表封图

(DOI: 10.1016/j.jhep.2024.12.041)


01



流行病学:发病率上升,老年人群需警惕

全球数据:AIH年发病率约1-2/10万,患病率约20/10万,欧美亚人群数据较全面,非洲研究匮乏。

新趋势:近年来发病率显著上升,尤其是老年女性(男女比1:3),可能与环境因素和免疫衰老相关。

地域差异:非裔美国人肝硬化确诊率较高,提示延迟诊断问题。


02



发病机制:T细胞主导,B细胞或为“帮凶”

遗传因素:HLADRB10301等基因显著关联,提示T细胞介导的抗原递呈异常是核心机制。

B细胞争议:自身抗体(如ANA、SMA)是典型标志,但B细胞可能通过抗原递呈间接促进T细胞活化,而非直接致病。抗BAFF(又称CD257、TNFSF13B、BLyS等,是一种重要的B细胞活化因子)疗法正在临床试验中。



外部诱因

COVID19疫苗:少数病例报告疫苗相关肝损伤(VILI),病理特征与AIH相似,但以CD8+T细胞浸润为主,多数可自愈或短期激素治疗缓解。

病毒感染:EB病毒、细小病毒B19等可能与AIH发病相关,类似多发性硬化与EBV的关联模式。


​JOH丨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进展:从机制到临床管理的革新

​JOH丨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进展:从机制到临床管理的革新

图1. AIH的免疫病理及潜在的治疗策略


03



诊断优化:组织学仍是“金标准”

新版诊断标准: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IAIHG)更新组织学标准,摒弃“emperipolesis”(肝细胞穿入现象)等非特异性指标,强调炎症活动度评估。

鉴别挑战:急性AIH与药物性肝损伤(DILI)或疫苗性肝损伤(VILI)的区分需依赖短期激素试验,复发支持AIH诊断。

血清标志物:抗SLA/LP抗体和抗dsDNA抗体特异性高,但IgG在急性期可能正常,需动态监测。


04



治疗策略:从传统到创新

​JOH丨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进展:从机制到临床管理的革新

图2. 自身免疫性肝炎疾病谱及治疗策略




一线治疗

激素选择:布地奈德在无肝硬化患者中疗效劣于泼尼松龙(缓解率49% vs. 87%),且禁用于肝硬化。

免疫抑制剂:CAMARO试验显示,霉酚酸酯(MMF)的6个月完全缓解率优于硫唑嘌呤(56.4% vs. 29%),但差异主要源于硫唑嘌呤的耐受性差。




难治性AIH

生物制剂:英夫利昔单抗(抗TNFα)挽救治疗有效,JAK抑制剂在STAT1基因突变患者中显示潜力。

个体化策略:监测硫唑嘌呤代谢物(6TGN)可优化剂量,EBV阴性患者需谨慎使用(淋巴增殖风险)。

急性重症AIH:早期大剂量激素(甲泼尼龙3264 mg/d),若3日内INR和胆红素无改善,需评估肝移植(SURFASA评分和MELD评分辅助决策)。


​JOH丨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进展:从机制到临床管理的革新

图3. AIH治疗时间点选择及关键决策点


05



未来方向:无激素治疗与精准医疗

临床需求:患者最迫切需求为减少激素暴露,提高生活质量。

新兴疗法:靶向T细胞共刺激信号(如抗CD28/CTLA4)、调节肠道菌群、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等方向值得探索。

诊疗体系:建立多中心协作网络,推动临床数据共享和标准化管理。


结 语




AIH的发病机制以T细胞异常活化为主导,环境触发因素(如感染、药物)可能打破免疫耐受;新版诊断标准强化组织学地位,但需结合动态血清学与临床评估;霉酚酸酯或成一线新选择,生物制剂为难治性患者带来希望;未来需聚焦无激素方案、个体化治疗及患者生活质量提升。




临床建议

诊断:对不明原因肝酶升高患者,尤其是伴自身免疫病史者,应尽早筛查AIH。

治疗:优先选择泼尼松龙诱导,MMF维持;难治病例可尝试英夫利昔单抗或参与临床试验。

随访:生化缓解是关键预后指标,IgG动态监测辅助评估复发风险。





注:本文由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肝病医学部 肝病科四/五病区 路小龙、孙颖提供


原文链接:Heneghan MA, Lohse AW. Update in clinical science: Autoimmune hepatitis. J Hepatol. 2025 Jan 27:S0168-8278(24)02832-0. doi:
10.1016/j.jhep.2024.12.041.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864459.




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肝病科四/五病区简介


肝病医学部肝病科四/五病区编制床位40张。医生团队9名,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护理团队15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护士10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医学博士5名,医学硕士4名。


病区特色为: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环境毒物相关肝损伤、遗传及代谢相关性肝损伤、肝窦阻塞综合征等肝脏血管性疾病及其相关肝硬化和并发症的诊治。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自知行看点,本文标题:《​JOH丨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进展:从机制到临床管理的革新》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