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上午,济南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聚力项目提升 开创强省会建设新局面”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8场——市生态环境局专场。新黄河记者在会上获悉,过去的一年,济南市全面完成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钱毅新介绍,一年来,美丽济南建设稳步推进。坚持生态优先,出台美丽济南建设实施方案,累计获评国家、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个,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果居全省前列。注重系统治理,开展黄河流域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对217处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开展溯源整治。加大保护力度,连续8年开展“绿盾”强化监督行动,对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生态破坏问题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全市生态质量保持稳定,濒危物种黄河刀鱼再次现身黄河流域济南境内。

一年来,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向好。“天蓝”的底色更加鲜亮,48家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完成源头替代,提前完成省定1842台国一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任务,全市31家企业完成环保绩效提级,数量并列全省第一。全市PM2.5浓度降至3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5.3%,PM10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0天。“水清”的成效稳中有进,强化水污染隐患排查整治,消除水污染隐患350处,推动完成北大沙河、锦水河“一河口一湿地”建设,全市16处城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00%达标,水环境质量指数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小清河(济南段)水质改善工作获评全省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土净”的底线持续守牢,完成212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加大14个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力度,完成201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对105处已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实施长效管控,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一年来,生态环境安全屏障不断筑牢。守好环境安全防线,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与应急管理、消防救援部门合作救援机制,编制完善6个流域“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推进核与辐射规范化安全管理,全市环境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强化固体废物监管,持续排查治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污染,危险废物综合处置能力提升至17.8万吨/年;纵深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在省评估中获“好”等次。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三轮7次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284项;加强信访投诉件办理工作,办结率100%。

一年来,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加精准。优化环评服务,探索环评和排污许可“一窗受理、一次办成”,审批时限较法定时限压缩三分之二以上,35家企业实现“两证齐发”,全年审批建设项目839个,累计完成1152个重点项目环评,保障610个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推进普法帮扶,创新开展“配餐式”普法、“点餐式”顾问服务,开展普法培训活动55次;持续推进柔性执法,积极落实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办理从轻、减轻和免除行政处罚案104件。发展环保产业,谋划实施2024年度生态环境治理项目1206个,两个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EOD)入选省级环保金融项目库;完成第三个履约周期全国碳市场配额清缴,推动碳排放权交易量达210.46万吨,第二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省终期评估荣获优秀等次。

一年来,环境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创新监管方式,探索建立执法、管理、监测监控、网格化有机结合的“大执法”格局,非现场执法比例41.4%、同比增加13.8个百分点。创新管理体系,建成智慧生态黄河平台,涵盖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源监管等11个应用系统,被评为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典型应用案例,获批全国一体化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建设试点;规范组织网格巡查,发现并协调解决问题线索3万余个。提升监测能力,建立“一总多分”市级多场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12个区县实现监测能力全覆盖;开展在线监测数据异常情况智能分析,推送并解决报警信息1.4万条;认真组织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监测,累计监测数据10万余个;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维问题专项整治,复查复核在线监控设备1300套。

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认真落实市委“项目提升年”的工作要求,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有效防控生态环境安全风险,确保“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济南。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为主线,深挖减排项目,实施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推进产业集群治污水平提升整治。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全流程综合治理,创建低挥发性原辅材料源头替代试点项目。持续巩固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扎实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综合监管。强化重点区域精细化管控,精准科学应对重污染天气,指导企业开展环保绩效等级提升。二是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重点河流“一断面一策”精准治理,清单化、责任化推动水质改善。开展冬春季枯水期和汛期重点时段的水质保障,持续推进全市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推进小清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及精细化管控试点。扎实开展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三是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严格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推动抓好农村环境整治,严格落实农村黑臭水体巡查及管护工作制度。

坚决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一是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督,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二是切实筑牢安全底线。做好环境安全风险防范和各类突发事件的环境应急处置,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完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和优化布局,常态化开展环境安全隐患和辐射安全隐患排查,增强生态环境领域安全水平。三是加强固体废物监管。全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持续创建“无废细胞”。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全过程闭环管理,严防非法倾倒、违法利用、违法处置。

积极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严格“两高一低”项目环境准入,做好总量指标要素保障,探索环境影响评价改革,优化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指导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园区有序推进试点创新工作。二是深入谋划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建立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库,推动更多项目争取上级支持。三是扎实推进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深入开展环保产业统计调查和重点环保产业企业调研,组织做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项目谋划和申报,持续推进我市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着力提升现代环境监管水平。一是持续巩固拓展“大执法”工作格局。深化智慧生态黄河平台应用,加强水、气、污染源等在线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继续运用好网格巡查、量子雷达、卫片比对、无人机巡飞等线上线下手段排查、识别、分析问题线索,提升发现问题线索的精准度和穿透力。二是推进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加快监管数智化转型,深挖各类数据资源,实现监测、监控、执法、管理等战线的密切配合,落实好监测机构质控主体责任和监控机构执法监测职责,更好支撑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
记者:赵璐 编辑:韩璐莹 校对:杨荷放 摄影:王锋 王汗冰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江油实验学校彰明分校召开学生安全委员培训会
- 【八保萌学园】绘本里的童话,在成长中开花——西安市第八保育
- 因地铁6号线延伸段工程建设需要,漳州这个路口交通管制半年!
- 杜海峰委员:谋划西部县域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
- 新央企,总经理亮相
- 独身女子病逝房产收归国家上热搜!9位亲属为何能分110万遗产?
- 湖南出台意见加快建设科技强省
- 定了!价格大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