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鲁孟琳
“写作是剖开石榴寻找种子的过程,而绘画是让汁液自然流淌。”近日,诗人翟永明以《双重梦境》为名开启她在北京的首次绘画作品个展,展出近30件凝结其艺术哲思的油画作品。当诗句在画布上生长为色彩,这场跨界艺术实践不仅呈现了翟永明作为创作者的双重身份嬗变,还在现代艺术语境中重构了诗画同源的美学传统。

“双重梦境”展览现场(图片来自“頌艺术中心”微信公号)
从画中人到画作者:“生命的二次生长”
“双重梦境”是一场以女性肖像为核心,融合自然元素和超现实主义梦境的画展。在这些作品里可以看到,女性的头部被植物缠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枝叶的漫生长不仅是视觉上的延伸,更是对女性内心世界的隐喻和构筑。在展览中精心粉刷出的一个蓝房间里,翟永明以《月球的背面》为引,将图像诗与绘画组成一场视觉与文字的互文。

“双重梦境”展览作品之一(图片由翟永明提供)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知名学者汪民安担任了《双重梦境》的策展人。在策展前言中他深入剖析了翟永明的绘画作品,“翟永明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画画的。也就是说,她并不按照一套训练有素的绘画习性或者法则来画画。她跨越了技巧和手段的中介和转化而直接倾诉自己的感觉……她不屈从于图像学的霸权,也不屈从于绘画的理性霸权……绘画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一种天真无辜的自然状态,在某种意义上,绘画回到了一种游戏冲动的自由和自发的状态,我们可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翟永明说的绘画的疗愈,绘画可以摆脱各种现实的(和艺术的)强制性而成为无拘无束的自由实践。”这种创作特质在2023年成都首展《入画》中便引发贾樟柯、《孔雀》编剧李樯等人的高度关注。

“双重梦境”展览现场(图片来自“頌艺术中心”微信公号)
看过画家何多苓作品的人都会记得,翟永明本人多次“入画”。从“画中人”到画作者,翟永明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在一个喧嚣嘈杂、信息和资讯铺天盖地的时代,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已变得如此困难。因为来自外部的声音太大,内心的寂静已被完全屏蔽,难以接受。当我拿起画笔,内心的烦燥、焦虑、抑郁,甚至野心,全都一扫而空。只有一种宁静、一种空,在陪伴我们;让我们超越现实,超越年龄、超越职业,进入一种观照自我、物我两忘的真空状态。”

“双重梦境”展览现场(图片来自“頌艺术中心”微信公号)
在开幕式致辞中,翟永明将这场展览定义为“生命的二次生长”,她在展览开幕现场说:“今日到场的朋友们,许多是我多年的挚友,有陪伴我成长的老友,童年的伙伴,以及诗坛的同仁,当然,艺术界的朋友们也莅临现场,我非常感动。从筹备40年诗歌精选集的出版,到北京首次绘画个展,诗歌让我保持活力,绘画让我在创作领域有了全新的体验。”
她的艺术轨迹始终在突破边界
翟永明在1980年代以《女人》组诗备受瞩目,1998年创建跨领域文化空间“白夜”,著有诗集《女人》《称之为一切》《终于使我周转不灵》《十四首素歌》《行间距》《随黄公望游富春山》等。作为一名始终在场的艺术家,翟永明从未停止过对文字与艺术的双重追求,日复一日,早晨她为文字倾注心血,下午她则用画笔诉说自己的内心世界,夜晚就让自己从创作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享受一刻的宁静与放松。

“双重梦境”展览现场(图片来自“頌艺术中心”微信公号)
从《女人》诗集的先锋写作到白夜空间的跨界运营,翟永明的艺术轨迹始终在突破边界。翟永明的视觉艺术实践首先体现在摄影上。她酷爱摄影,多年来举办过多次个人摄影展,将摄影视为诗歌之外的“第二声部”。2019年的一次机缘巧合,让这位诗人拿起了画笔。从毛笔写生到用水彩颜料调和绘画,继而开始画油画,长年的文学修养与个体经验在色彩、构图、运笔的配合之下都化为一首“视觉之诗”。就如她的文学作品一样,翟永明希冀于学习和探索艺术中的各种可能性,避免既定的规则与技术手法所带来的驯化和束缚,大胆地将自己的观念以独特的手法展现在画布上,努力将数十年文学积淀转化为直抵心灵的视觉诗学。
(图据受访者)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刷体测成绩、立朋友圈人设代跑步服务兴起之问:预制健身靠谱
- 福建泉州洛江:汽车场地越野全国精英挑战赛圆满落幕
- 东方证券:基金投顾业务助力财富管理行业迈向买方时代今日头
- 丹青育桃李翰墨绘人生——民勤四中开展美术教学交流研讨活动
- 在春天,上新街
- 闪电短评|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
- 原始部落试婚习俗,你想去吗
- 福建海警位金门附近海域依法开展常态化执法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