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泰安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孔怡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已初具规模,但目前收集保存的微生物资源在多样性、标准化、信息化等方面仍与一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今年上会,她主要关注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的“摸家底”与进一步保护、利用的话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农业战线上的科研人员,我十分振奋。”孔怡告诉记者,微生物技术可同时实现“提质、增效、减排”三重目标,是破解农业困局的关键技术路径。而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是基础性、战略性生物资源,是农业微生物产业的“芯片”。
孔怡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我国在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藏、关键重大机制解析、农业微生物组、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建设已初步完成,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初具规模。
不过,我国作为12个高度生物多样性国家之一,“由于没有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的国家级微生物资源普查项目,我国微生物资源量、分布现状、资源变化状况等基础资料相对匮乏,制约了相关资源的收集保护和有效利用,导致本土高价值商业菌种匮乏、农业微生物产业核心种源自主率低以及资源流失严重等问题。”孔怡说。
孔怡建议,要尽快启动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调查专项。“在国家整体层面上分阶段、有计划、全面系统地布局我国农业微生物资源调查工作,摸清散存在不同单位已有农业微生物资源的家底,实现资源的有效集成。”
孔怡说,可按七大农业区划建立梯度调查网络,进行农业微生物资源全面系统的调查,特别是立足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对主要粮经作物、畜牧、重要农业区系环境中的微生物资源进行重点收集和保护,建立覆盖不同生态区的监测网络,为我国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跨越发展提供充分必要的资源储备。
孔怡还建议,进一步健全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打造“长期库—区域库—专业库—省级库”“四级联保”保护网络,加强对资源的收集、保藏和管理。此外,建立全国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制定统一标准,建立生物信息学数据处理、功能分析和结构计算平台,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菌种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记者:杜亚慧 编辑:曹梦佳 校对:杨荷放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女子种睫毛后双眼红肿自称一个月前得过荨麻疹医生:过敏体质
- 超越D10?和成都嘉佰道当邻居,新希望地产接手主城超200米双塔
- 知名男团登机插队引众怒明星无特权公众人物更应遵守公共秩序
- 淮阴师范学院:迈入新学期奏响新乐章
- 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丹江口16条入库河流水质自动监测全覆盖今
- 刘松青|以一己之力,勇救三人!
- 家人们,这类菜真的可能致癌,建议少吃!
- 春季候鸟迁徙,石家庄热闹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