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上的“毫米级”守护者:一毫米都不能差

钢轨上的“毫米级”守护者:一毫米都不能差

知行看点 2025-03-07 热点资讯 99 次浏览 0个评论

在旅客平安有序出行背后,有一群“夜行人”默默坚守在铁道线的“幕后战场”,用汗水与专业技能为旅客们保驾护航。

“两条铁轨的标准距离是1435毫米,一毫米都不能差。”午夜时分,气温骤降,天空淅淅沥沥飘起了小雨,拿着道尺仔细检查。3月5日晚,在广珠铁路沙头东所,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肇庆工务段官窑线路车间官窑维修工区副工长宋伟强带领8名职工正在为一毫米的轨距“较真”。

钢轨上的“毫米级”守护者:一毫米都不能差

作业人员正在细微调整轨距。 谭兴达 摄

“今晚我们要对广珠铁路沙头东所1道150米轨距进行精改,大家一定要按标准作业,确保轨距达到精改标准。”22时30分,宋伟强在分工会上强调。

广珠铁路是连接广州、佛山、江门、珠海等大湾区城市,并辐射西南内陆的一条重要铁路货运通道。“为提升设备整体质量,保障列车安全平稳运行,提升旅客乘车舒适度,我们根据前期线路检查及轨道波形图数据分析对轨距进行精改。”宋伟强介绍说。

“‘天窗’命令下来了,大家准备作业。”23时50分,伴随着现场防护员薛国强一声令下,“精改手术”拉开帷幕。

在作业现场,小组人员分工明确,他们有的负责松扣件,有的负责轨距调查,有的负责调整扣板、尼龙后座及质量回检。他们时而弯腰查看,时而用笔记录,一丝不苟地测量着,确保轨距的精准调整。在一次次的细微调整下,两根钢轨轨距达到了技术标准。

“精调师”要做的就是轨距精改,他们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轨道“精调师”。

钢轨上的“毫米级”守护者:一毫米都不能差

作业人员正在进行轨距精改。 谭兴达 摄

轨距是指铁路轨道上两条钢轨之间的距离,而该距离的准确性对于列车的运行至关重要,因为它影响着列车的稳定性和行车的安全。“我们会对钢轨轨距、水平、三角坑、高低、轨向等指标及联结零配件逐枕进行精细化调整,使其轨距调整为1435毫米。我们轨距精改要求在1毫米以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列车行驶的平稳性和旅客乘车的舒适度。”宋伟强说。

精调作业讲究精耕细作,如同“绣花”是一项细心的技术活。“量轨距、松扣件、清灰尘、改轨距、点油、紧扣件、逐枕回检、记录数据”,这些步骤看似简单,可要将整体轨距控制在1435毫米,误差在1毫米以内,着实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为了达到1435轨距标准值,我们要一遍一遍地进行轨距精改。”宋伟强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一步一弯腰继续和工友们忙碌……

钢轨上的“毫米级”守护者:一毫米都不能差

作业人员正在测量轨距。 谭兴达 摄

“轨距加1毫米、减0.5毫米、加1.5毫米……”宋伟强一边手拿轨距尺,一边目不转晴地盯着手中电子道尺的数据,嘴角微动自言自语地在计算轨道的精调数据,并在轨枕上标注轨距数值,紧随宋伟强的调查步伐,青工莫松达在逐枕检查尼龙座是否离缝破损、扣板缝隙是否增大、螺帽是否锈蚀严重。队伍的后面,有的在调整不同规格的尼龙座,有的在更换锈蚀扣板,有的在紧固零配件,有的在对螺杆点油,现场作业人员全神贯注、干劲十足、争分夺秒,头灯灯光高低起伏,各项作业井然有序。

3月6日凌晨2时50分,经过180分钟的鏖战,顺利完成了150米的轨距精改任务,他们有序撤离工作门,线路顺利开通,“天窗”作业结束。

这群轨道“精调师”,每当多数人安然入眠时,就开始了他们的“深夜征程”,踏上归途已是凌晨三四点。他们用脚步丈量每一寸钢轨,用匠心与一毫米“较真”,只为保障旅客平安顺畅出行。

作者: 谭兴达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自知行看点,本文标题:《钢轨上的“毫米级”守护者:一毫米都不能差》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