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钢铁驼队”跑出互利共赢“加速度”

时评:“钢铁驼队”跑出互利共赢“加速度”

知行看点 2025-03-06 热点资讯 92 次浏览 0个评论

两千年前,驼铃声声;两千年后,汽笛轰鸣。千百年来,一列列驰而不息的“驼队”,承载着时代使命与共赢梦想,横贯亚欧大陆;如今,以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0多个城市的恢宏网络,成为全球化时代国际合作的典范,更是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战略纽带。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中欧班列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为全球经济复苏与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时评:“钢铁驼队”跑出互利共赢“加速度”

从“零的突破”到“量质齐升”,中欧班列为中国外贸注入新动能。中欧班列是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的缩影,以其高效、快捷、安全等特点,为亚欧之间的货物运输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铁路在亚欧大陆桥运输史上,首创全程卫星定位监控货物安全、沿途海关不重复查验、多国铁路合资搭建服务平台、跨洲际使用国际铁路联运统一运单等七大机制,为国际物流规则革新提供了中国方案;中欧班列货物品类从最初的电子产品、小商品扩展至53大类5万余种,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高端机械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超40%,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高效通道。中欧班列基础设施“硬联通”成果丰硕,“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格局取得显著效果;运输规则实现“软联通”,目前回程、去程比例超过84%,实现每周“去七回六”,双向开行基本均衡。中欧班列以“量”的积累催生“质”的飞跃,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压舱石”。

从“单一动脉”到“立体网络”,中欧班列重塑亚欧大陆经济地理版图。在国内,重庆依托班列从“内陆腹地”跃升为“开放前沿”,赣州国际陆港“带货”能力显著增强,乌兰察布借力22条班列线路,实现物流、贸易、产业“三落地”。在国外,班列网络从“单线延伸”升级为“多向辐射”:向西,通过跨里海通道、波罗的海联运,连接英国、意大利等黑海沿岸国家;向东,经中老铁路、海铁联运贯通东南亚;向南,开辟中吉乌、中尼等新走廊,构建“海陆空网”四位一体的全球物流体系。中欧班列成为一条连接东西方经济、文化、科技的桥梁,为双方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无限的发展机遇。

从“运输工具”到“生态平台”,中欧班列成为创新驱动的先行示范。在运输端,从最初的几条线路到如今覆盖亚欧大陆的庞大网络,北斗定位、5G、电子施封锁等技术保障全程安全;95306数字口岸系统实现“一单制”通关,效率提升30%。在服务端,全程时刻表班列以“客车化”运营控制时效误差,吸引高附加值货源;定制化班列、冷链专列、跨境电商专列等多元产品,满足了差异化需求。成渝两地打破行政壁垒,共建品牌、共享线路,开行量占全国三成;义乌从“小商品集散地”升级为“全球贸易枢纽”,返程货物从食品扩展至汽车配件等高技术产品。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和运营,提高了物流服务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此外,“平台化”思维让中欧班列从运输通道进化为产业聚合器,推动沿线城市从“过路经济”转向“落地经济”。

从“互利共赢”到“命运与共”,中欧班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中欧班列的蓬勃发展,不仅为亚欧大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更为双方深化合作、共创未来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双循环”枢纽的加快推进,跨里海、中吉乌等通道建设必将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实现高效衔接;运输单证电子化、物权化,“班列+金融”“班列+园区”等增值服务探索创新,以及共建海外仓、联合运营中心,必将深化国际合作,进一步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嵌入。当中国新能源汽车驶向欧洲,当波兰苹果走进中国家庭,当德国精密机床助力中国智造,中欧班列已然超越经济范畴,成为文明互鉴、共享发展的象征。

10万列,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钢铁驼队”驰骋万里,见证中国与世界的深度交融,书写新时代的“丝路”故事。在这条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路上,中欧班列驰而不息,引领亚欧大陆走向更加紧密、更加繁荣的合作共赢新时代。

(来源:中国网 文:李红红 吴颖 图:纪恩泉)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自知行看点,本文标题:《时评:“钢铁驼队”跑出互利共赢“加速度”》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