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评论:用创新笔墨续写荆楚儿女崭新的“雷锋日记”

荆江评论:用创新笔墨续写荆楚儿女崭新的“雷锋日记”

知行看点 2025-03-06 热点资讯 80 次浏览 0个评论

荆州新闻网评论(评论员 张卫平)今天我们还学雷锋吗?答案在长江奔腾的浪花里激荡。在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下,“鲟梦江河”青年志愿者团队正用科技之网守护母亲河,他们研发的鱼类洄游监测系统让中华鲟有了“数字护航员”;在汉口火车站地铁站,姚婕团队开发的“彩虹服务码”让问询效率提升300%,用智慧服务为城市窗口增添温度;在荆门乡村,驻村辅警李涛将无人机编入巡逻队,高空巡查与地面步防构建起立体防护网……这些新时代荆楚儿女的“雷锋日记”,正在用创新笔墨续写着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近日,湖北省入选第十批中宣部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的先进典型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当本职工作和专业技能与人文关怀相遇时,善举便获得了改变现实的力量。新时代学雷锋,不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而是用专业能力构建更有价值的助人模式。时代在变化,学雷锋的形式同样也在变化,更在与时俱进中得到升华。

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在专业报国中彰显精神力量。中船712所的科研团队将潜艇燃料电池技术转化为医疗供氧系统,让尖端科技守护生命之光;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把实验室建在田间,用生物防治技术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当洪湖的直播达人帮助农民打开数字销路,当东风工程师把造车技术转化为助残设备时,我们看到:专业化的温情行动,正在重塑新时代学雷锋的价值维度。

新时代的雷锋精神,需要在万物互联中激活善意基因。武汉高校学子打造的“时间银行”区块链平台,让志愿服务可存储可流转;宜昌“三峡蚁工”通过短视频吸引10万人参与长江净滩,让环保行动成为指尖时尚。这些创新实践启示我们:新时代学雷锋,不必拘泥于固定场景,关键在于用时代语言唤醒每个人心中的文明基因。

新时代的雷锋精神,需要守其本而开新篇。当物质丰裕考验着奉献的纯粹性时,武汉“生命阳光”公益中心给出了答案——残障人士用3D打印技术制作义肢,既实现自我价值又帮助他人;荆州“举牌爷爷”汪长荣,在公交车站举牌呼吁老人错峰出行受到广泛赞扬;襄阳“共享奶奶”社区让空巢老人用生活智慧辅导留守儿童,构建起跨越代际的互助循环。这些创新实践证明:守护雷锋精神的初心,需要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新时代找到奉献的坐标系。

新时代学雷锋,需要将崇高的道德追求,转化成为日常的生活美学。从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温情,到当代青年立足岗位服务人民群众;从雷锋的补丁袜子,到公交车和火车上的让座,再到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守护,形式在变,精神永恒。我们读懂了这个时代的答案:雷锋精神的生命力,正绽放在每个人与时代需求的同频共振里。当6100万湖北儿女的奋斗之光汇聚在河之时,便是对雷锋精神最生动的时代诠释。必将照亮长江文明新时代的精神航道。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自知行看点,本文标题:《荆江评论:用创新笔墨续写荆楚儿女崭新的“雷锋日记”》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