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市坚持将项目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支撑,以大项目促进大投资、推动大发展、展现大作为。从2023年‘项目突破年’,到2024年‘项目深化年’,再到2025年‘项目提升年’,连续三年的工作主题既一以贯之,又有所侧重、不断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济南市市长于海田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强调项目建设的引领支撑作用,令人印象深刻。

在于海田看来,济南市正在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持续抓紧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既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也是增强发展后劲的长远之策。
项目引领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证券报:济南连续三年将项目建设作为年度工作主题,这样做的初衷和考虑是什么?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年在推进项目建设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于海田:当前,济南市正在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持续抓紧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既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也是增强发展后劲的长远之策。市委将2023年确定为“项目突破年”,2024年确定为“项目深化年”,今年确定为“项目提升年”,就是坚持将项目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支撑,以大项目促进大投资、推动大发展、展现大作为。
连续三年的工作主题既一以贯之,又有所侧重、不断发展。“项目突破年”突出目标引领,明确项目建设的十大领域,以项目建设带动工作全面突破;“项目深化年”突出方法指导,通过谋划、落地、建设、见效、服务五个环节“三看三深化”,建立完善项目建设的工作推进体系,提高各级党员干部谋项目、抓项目的能力水平;“项目提升年”则更加突出质量成效,针对近年来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和项目建设中的问题短板,精准发力、对标提升,努力实现更有效益的投资、更可持续的发展。2023年和2024年,济南每年安排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2000余个,累计完成投资近8400亿元。在持续抓项目扩投资的有力拉动下,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城市品质持续提升,民生保障不断改善,省会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动能更加强劲。
今年,我们将以“项目提升年”为总牵引,树牢“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意识,全面推进“四抓四提升”,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持续扬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强劲势头,以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效塑强竞争新优势。
抓谋划储备,提升项目质量。突出强链补链,动态更新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群图谱,紧盯“四类500强”、央企省企、领军企业等,坚持“老树发新芽”和“无中生有”并重,精准谋划实施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全年引进投资超50亿元项目10个以上。突出结构优化,支持工业企业进一步加大技改、创新、扩产等项目投资,定期遴选一批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产业发展、城市更新和特许经营项目,加大对新型研发、数字赋能、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项目谋划力度,着力提高工业投资、民间投资、现代服务业投资占比。
抓过程管理,提升推进效率。强化办件前置辅导,组织开展“联合预评审会”,帮助企业细化完善项目材料,让企业少走弯路,加快办件提交。简化并联审批事项,进一步整合压减立项、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审批事项,全面推行“多审合一、多验合一、多测合一”,缩短审批时限。抓好企业诉求受理,深入推进企业诉求“2110”工作机制,提升“泉惠企”平台企业诉求搜集反馈功能,形成快速反应、接诉即办、件件落实的闭环。
抓要素供给,提升保障水平。做好土地保障,扩大“带规划方案供地”项目范围,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大力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更好保障项目用地需求。优化金融服务,发挥“6+N”政府引导基金集群、五大银行AIC股权投资基金及各类市场化投资基金作用,加快推动耐心资本进入实体企业、服务项目建设。建强园区平台,优化完善路网管网、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搭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中试等功能性平台,切实发挥在项目建设中的主战场、主阵地作用。
抓力量整合,提升服务能力。健全工作机制,调整优化发改、工信、交通等部门内设机构和所属单位,进一步明晰工作分工、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监测管理,打通各部门信息管理系统间信息壁垒,提升“项目全生命周期推进服务系统”数据调取分析能力,实时掌握信息,及时解决问题。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用好亲清政商交往倡导清单,引导各级干部光明磊落同企业家打交道、交朋友,敢于为优秀企业“站台助威”。
中国证券报:济南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在推动产业创新过程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于海田:近年来,济南坚定不移树立“产业第一、制造当家,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鲜明导向,以“五个聚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强省会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聚力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项目,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338家、实施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6412个。坚持以结构优化促进能级提升,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300个以上;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系统推进新技术、新装备的自主创新,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规模超过1.6万亿元;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出台《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方案》,聚焦空天信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12个重点领域开展梯次攻坚,实施技术突破、主体培育、应用推广、生态建设四大工程,积极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
聚力促进数实深度融合。全力提升数字产业能级,大力发展软件、集成电路、服务器、人工智能等产业,成立工业软件研究院,形成碳化硅关键材料、芯片设计、晶圆制造等产业融合生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50亿元。加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设培育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工赋百景”项目、晨星工厂“三类标杆”,加快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持续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入选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持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5G基站5.4万余处,“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济南)正式上线,算运存融合一体化的算力网络体系加速构建,入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和国家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
聚力推动优质企业攀登倍增。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动态优选优质企业进行跟踪培育,在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开展精准扶持,全市百亿级企业达到15家,十亿级企业达到90余家。壮大中小企业方阵,持续推进“个转企”“企升规”,培育规上工业企业2800余家,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总数突破8500家。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施大中小企业“携手行动”,每年开展供需对接活动30场以上,加速创新链、供应链、人才链协同融合,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聚力提升绿色发展能级。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十四五”以来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4.1%,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提高至19.5%。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打造“五能一网”的新能源装备体系,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加速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累计培育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工业园区等300余家。
聚力推动产业链式集群规模化发展。坚持“点线面”协同发力。“点”上强企,研究制定个性化支持政策,推动要素供给实现全链条按需配置。“线”上固链,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创新开展融链固链行动,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卡位入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面”上育群,组建“6+N”引导基金群,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开展精准招商,纵向拉长产业链条,横向提升产业集聚度,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引领带动全域发展。
数字赋能 打造智慧城市新典范
中国证券报:近年来,济南市深入推进数字济南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下一步还有哪些重点措施?
于海田:近年来,济南市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数字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把数字济南建设作为赢得未来的战略举措,明确“一年夯实基础、两年重点突破、三年全面提升、四年示范引领”的总目标,制定“1+4+N”框架体系,全方位一体化推动数字机关、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及重大专项体系建设,以数字赋能发展,用数字化变革引领全市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创新,为强省会建设塑造数字优势。
数字生态持续优化。建成数字济南体验馆,数字生态指数居全国第8位,公共数据开放数林指数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连续6年获评“中国领军智慧城市”。数字基建不断夯实。全市算力总规模达4568PFlops,其中智算占比85%,政务云信创平台性能位居全国前列。建成全市通用共享的“数据湖”,5G基站实现主城区连续覆盖,为数字经济发展筑牢根基。数字政府建设扎实推进。打造国内首个政务服务“云大厅”,“爱山东”济南分厅上线便民利企服务超2300项,在数字政府清华论坛发布的《2024年网上政府创新发展报告》中,网上政府发展指数排名省会城市第2位,政务服务效率与质量明显提升。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去年入选省级“工赋百景”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试点项目15个,“晨星工厂”达209家,软件业务收入达5856亿元,恒元光电12英寸光学级铌酸锂晶体、山东天岳12英寸碳化硅衬底实现全球首发,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数字社会成效显著。打造一批交通信号绿波带、动态感应路口,交通拥堵指数下降3.6%,通行速度提升5%,“互联网+医疗健康”实现5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入选向平台企业开放信用监管数据试点城市,成为全国8个试点城市之一,数字赋能让市民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2025年,济南已进入数字济南建设“三年全面提升”阶段,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数字赋能,全面提升数字济南建设质效,努力争创国家全域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济南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一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浪潮海若智算中心、中移齐鲁创新院等建设,完善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功能,加快建设市数据要素流通服务中心,力争全市智能算力规模突破5000P,聚力打造省级数据中心核心区、黄河流域信息通信枢纽中心城市。二是提升数字政府服务效能。深化机关内部“一次办成”,全力推进机关事项多跨协同联办。加快建设城市管理感知监测平台,实现实时动态监测、智慧调度管理。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持续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打造一批便民惠企应用场景,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便捷、更高效。三是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全力推进高端软件“铸魂”、集成电路“强芯”、先进计算“固链”、工业互联网“赋能”、人工智能“赋智”、新兴产业“跃升”六大工程,不断提升数字产业发展能级。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实现国企100%启动转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转尽转,培育一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工赋百景”项目、“晨星工厂”。推进算谷浪潮科技园、算谷产业园等建设发展,打造数实融合发展高地。四是提高数字社会建设水平。完善市数字社会工作平台,推动与城市运行、综合治理、应急安全等平台连通衔接。完善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预警指挥平台,实现安全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超五星级邮轮欧罗巴2号到访天津
- 中国教育新闻网:宁波鄞州区——作业限量供给,确保学生每天2小
- 再萌也别碰!国家卫健委紧急提醒
- 截至1月末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1992万亿元
- 去年前11个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开展检察听证163万余件次今日头
- 网红阿浩因病离世,年仅28岁!从确诊到去世仅5个月,他曾留下一
- 独身女子病逝房产收归国家上热搜!9位亲属为何能分110万遗产?
- 春来水暖鸭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