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携手商业核聚变,人类能否驾驭恒星的能量?

多方携手商业核聚变,人类能否驾驭恒星的能量?

知行看点 2025-03-04 热点资讯 78 次浏览 0个评论
多方携手商业核聚变,人类能否驾驭恒星的能量?

数字智能

01 全球首个混合推理模型Claude 3.7发布

2月25日,Anthropic发布全球首个混合推理AI模型Claude 3.7 Sonnet,能够兼顾快速响应和深度思考,并同步推出Claude Code命令行工具(研究预览版),可以帮助开发者直接通过终端将重要任务委托给Claude。

早期测试结果显示,Claude 3.7 Sonnet在多个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例如在SWE-bench Verified(测试AI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TAU-bench(测试AI处理复杂任务的表现)中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 点评:不同于功能独立的AI模型,Claude 3.7 Sonnet展现了自身的“综合能力”,更类似于人类大脑——既能提供即时响应,又能展示分步的详细思考过程——为AI技术的应用描绘出了新的蓝图。(曹妍)

02 特斯拉FSD中国上线

2月25日,特斯拉FSD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在中国市场上线,订购费用约为6万元。此前一天,特斯拉中国微信小程序已经分批为客户推送FSD功能,其中的重要升级就是“城市道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升级完成后,车辆在通行受控道路和城市道路上使用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时,会根据导航路线的引导驶出匝道和交叉口,在路口识别交通信号灯,进行直行、左转、右转、掉头等动作,并根据速度和路线自动进行变道。

• 点评:此次推送的FSD并非美版“完全自动驾驶”,而是通过Autopilot处理常规路况。随着中国智驾市场的快速发展,特斯拉无法将其领先的技术应用在其中,未来将面临更加严峻和复杂的竞争挑战。(曹妍)

03文远知行落地欧洲小巴无人商业运营

2月27日,文远知行携手雷诺集团、法国自动驾驶运营商beti及保险集团Macif,在法国德龙省推出L4级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这是文远知行在欧洲的首个公开道路自动驾驶小巴纯无人商业化部署。

此次开通的无人驾驶接驳线路全长3.3公里,服务范围覆盖高铁站、长期停车场、商务区餐饮中心,以及162公顷园区内150余家入驻企业的3000名员工。文远知行提供多辆具备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无人小巴,每辆小巴长6米,可容纳最多8名乘客。

• 点评:文远知行此前在新加坡、瑞士以及法国网球公开赛期间落地L4级自动驾驶项目,但多为特定场景试运营,此次公开道路纯无人、商业化运营,开启了全球化布局从“试水”到“扎根”的重要转折。(郭吉桐)

生物医药

04 治疗克罗恩病的白介素23抑制剂,全球首批

2月25日,强生公司宣布,其旗下特诺雅达®(古塞奇尤单抗注射液[静脉输注])和特诺雅®(古塞奇尤单抗注射液)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对传统治疗或生物制剂应答不充分、失应答或不耐受的中度至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成人患者。这一加速审批得益于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其突破性疗法及优先审评的认定,这也是古塞奇尤单抗在克罗恩病适应症上获得的全球首个批准。

克罗恩病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两种主要亚型之一,古塞奇尤单抗不仅可以直接结合白介素23,还能够定位到主要产生白介素23的CD64+炎症细胞,在其细胞来源处中和白介素23,从而有效阻断炎症的信号通路。

• 点评:本次全球首批,不仅为克罗恩病治疗带来一款具有双重作用机制的创新药物,也是中国监管部门加速创新药物、突破性疗法开发和批准的一个见证。(李一跞)

05 武田和BridGene合作开发新型小分子候选药物

2月25日,BridGene Biosciences(桥济生物)宣布与武田制药达成合作,共同推进使用其化学蛋白质组学平台IMTAC™ 来发现针对免疫学和神经学领域具有挑战性靶点的新型小分子候选药物,武田将拥有通过合作确定的所有潜在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桥济生物将获得总计4600万美元的预付款和潜在的临床前里程碑付款,并有望获得7.7亿美元的额外临床和商业里程碑付款总额。

桥济生物成立于2018年,由南加州大学教授张超与前安进蛋白质组、质谱团队首席科学家曹平等人共同创办,专注于发现和开发创新的小分子,用于治疗传统上无法成药的靶点,为治疗疾病提供新途径。在2021年3月,两家公司曾有相关合作。

• 点评:化学蛋白质组学平台与制药巨头的组合,为小分子药物的筛选和管线挖掘注入了新能量。(李一跞)

科学前沿

06 “照镜子”自学运动的机器人

2月25日,哥伦比亚大学团队在《自然·机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发表论文Teaching robots to build simulations of themselves,展示了机器人通过观察自身动作来学习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的能力。研究人员引入自我监督学习框架,让机器人用单个常规2D相机自主建模自己的3D形状。这一突破由三个人工智能系统(具备深度神经网络技术)推动,可以从2D视频中推断出3D运动模式,让机器人理解和适应自己的动作。同时,系统还可识别机器人手臂弯曲等身体变化,帮助它们调整动作,以便从模拟损伤中恢复。

• 点评:此前,该团队开发过两款机器人,分别通过观察建立简单的自我模拟,以及基于短视频片段创建综合运动模型;2024年,他们推出能够提前感知人类面部表情细微变化并进行回应的人形机器人Emo。本次更进一步,通过观察镜中自己的动作,机器人可以像人类一样感知环境并进行智能互动,向“自主意识”继续靠近。(曹妍)

07 世界首款光子时钟芯片

2月25日,北京大学常林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在《自然·电子学》(Nature Electronics)发表论文Microcomb-synchronized optoelectronics,报告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光子芯片时钟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该技术基于可量产的超低损耗氮化硅光子芯片,通过光学频率梳生成高精度、低噪声的时钟信号,突破了传统电子芯片在时钟带宽、能耗和噪声等方面的性能瓶颈,可将芯片上的时间调控速度提升100倍,为未来超高速芯片的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 点评:此前光频梳技术多依赖昂贵的进口设备,且无法与芯片集成,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此次光频梳芯片化技术将光频梳设备的成本从百万元级压缩至芯片量产级别,并大幅提升了芯片的性能,有望较大提升未来智能计算、6G通信、空天遥感等一系列现实应用的性能。(郭吉桐)

08智能仿生递药系统实现胰岛素长效控释

2月26日,浙江大学顾臻、王金强等研究团队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 )发表论文A bioinspired polymeric membrane-enclosed insulin crystal achieves long-term, self-regulated drug release for type 1 diabetes therapy,报告了一种实现胰岛素长效自控释放的智能仿生递药系统。他们开发的这一模拟细胞核的聚合物膜包裹系统,在单个胰岛素晶体表面合成一个具有纳米孔的聚合物纳米膜。在正常状态下,纳米膜电位不会发生变化,纳米孔尺寸限制了胰岛素的流出;当血糖或血酮升高,葡萄糖和β-羟基丁酸的浓度信号会转换为膜的负电位,导致纳米孔增大,加速胰岛素释放。在1型糖尿病小鼠、小猪实验中,该系统可维持正常血糖超过1个月和3周。

• 点评:在现有治疗模式下,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不过,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和改进治疗方案。2023年12月,上述研究团队开发出“一次给药一周有效”的长效胰岛素;2024年9月,他们又研究出一种口服糖响应胶束制剂,根据血糖高低实时调整胰岛素速率;本次开发的系统更加“智能”和“长效”,为1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月度注射”的治疗方案。(曹妍)

09 全球首个“连贯”概念的核聚变电厂

2月26日,欧洲聚变企业Proxima Fusion及其合作伙伴在《聚变工程与设计》(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发表经同行评审的论文,提出全球首个用于商业化聚变电厂的集成概念设计Stellaris,采用准等动力(Quasi-Isodynamic, QI)仿星器技术路线,实现了聚变堆连续可靠运行的工程化突破。

Stellaris以德国Wendelstein 7-X (W7-X)研究实验的破纪录成果为基础,该实验是世界上最先进的QI仿星器原型,由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IPP) 指导,德国联邦政府和欧盟提供了超过13 亿欧元的资助。

Proxima Fusion 是2023 年从IPP分拆出来的第一家公司,其目标是:通过2027年的恒星仪模型线圈(SMC) 演示磁铁,完全消除恒星仪HTS 技术的风险;在2031年利用其演示恒星器Alpha 证明恒星器能够生产净能源,并在2030 年代向电网提供核聚变能源。

• 点评:前有2024年年底美国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公司建造世界上第一座电网规模的商业聚变发电厂,后有2025年3月1日中国核电(601985.SH)公告称拟以10亿元增资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工程师与科学家、科研机构和商业企业纷纷携手商业核聚变,人类能否驾驭恒星的能量?2030年会是一个关键时点。(李一跞)

多方携手商业核聚变,人类能否驾驭恒星的能量?

全球首个用于商业化聚变电厂的集成概念设计Stellaris,来自Proxima Fusion公司官网截图

10 实现新型纳米颗粒超晶格

2月28日,复旦大学化学系董安钢、李同涛团队联合高分子科学系李剑锋团队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倪冉团队,在《科学》(Science)发表论文Curvature-guided depletion stabilizes Kagome superlattices of nanocrystals,报告他们利用凹形纳米颗粒为构建基元,通过调变颗粒的局部曲率来调控颗粒间的排空力,成功实现了笼目晶格(Kagome lattice)等一系列新型超晶格材料的可控构建,为纳米颗粒自组装领域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有望在催化、能源、功能器件等领域带来创新性应用。

• 点评:纳米颗粒被认为是“人造原子”,在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此前超晶格领域的前沿研究大多集中于球形或凸多面体纳米颗粒的研究,而这一研究创造性地以非凸(nonconvex)纳米颗粒为构建基元,并通过调控颗粒的局部曲率,创造出类原子价键特性的颗粒间定向相互作用,在创造复杂结构方面有着巨大潜力。(李一跞)

11 “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开建

2月28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南沙启动建设。该设施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申报并承担建设,计划建设用时五年。这是首个海陆结合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世界首个2000米级坐底式可载人长期驻留的深海实验室。

深海冷泉,是指在地质结构或压力变化驱动下,海底的甲烷、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溢出,进入海水的活动。冷泉生态系统蕴含着地球深部碳循环的密码,是研究极端环境生命适应机制、探索新型生物资源的战略要地。开展冷泉生态系统研究是可燃冰等深海资源绿色开发和深海科学研究的最佳切入点。

• 点评:据2025年2月24日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的《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的开建,将成为我们更好地认识深海、利用深海的重要科学支撑。(李一跞)

Bad News

12 Skype将于2025年5月关闭

2月28日,微软宣布,Skype的通话和消息服务将于2025年5月5日关闭,并鼓励Skype用户迁移至其免费的Teams应用程序,使用Skype 账户登录Teams 后,聊天记录和联系人将自动出现在该应用中,用户如果不想迁移,也可以导出包括聊天记录、联系人和通话记录等数据。

• 点评:Skype诞生于2003年,是标志性的互联网语音协议(VoIP)产品,率先将P2P技术引入到语音通信,使用户之间能免费通话,无需向电话公司付费。2005年,Ebay以26亿美元现金和股票收购Skype70%的股权,使之成为Ebay买家和卖家沟通的工具。2011年,微软以85亿美元收购了Skype,并在2013年3月用它来取代了即时通讯软件MSN。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Skype逐渐被FaceTime、WhatsApp、Zoom和Slack 等取代,在疫情期间也没有迎来重大的复兴。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Skype最为擅长的语音通话仅仅是沟通协作工具的诸多功能之一。12年前,Skype取代MSN;12年后,Teams取代Skype。流水的产品,铁打的创新。对任何领先的产品和企业来说,以持续的创新能力牢牢抓住和满足用户需求,才是在技术更迭和发展中唯一的生存法则。(李一跞)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责编 黄金萍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自知行看点,本文标题:《多方携手商业核聚变,人类能否驾驭恒星的能量?》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